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﹕
婚前礼,即「订婚」
正婚礼,即「结婚」或「成婚」的礼仪,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
婚后礼,是「成妻」、「成妇」或「成婿」之礼,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
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,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,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。
中国婚礼的历史
昏礼、婚礼
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,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;基于此原因,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「昏礼」。
婚礼的起源
在古时,婚礼都比现时的礼俗简单。据通鉴外记:「上古男女无别﹐太冥始设嫁娶﹐以俪皮为礼。」这表示在上古时代,嫁娶是以俪皮为礼的。
婚姻六礼
据礼记昏义记载:「昏礼者﹐将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庙,而下以继后世也,故男子重之,是以昏礼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,皆主人筳几于门外,入揖让而升,听命于庙,而拜迎于门外,入揖让而升,听命于庙,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。…… 故曰昏礼者,礼之本也。」
而所谓的六礼,据仪礼的记载,分别是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据说六礼是创于周朝的,有学者认为周文王时代已有六礼,不过亦有人不从六礼。
汉平帝元始三年,刘歆等杂定婚礼,四辅公卿大夫传千朗史家属可行亲迎,次年立皇后亦纳采、卜吉。 魏晋南北朝时,皇太子的婚礼都没有请迎,自东汉到东晋时很多时都不依六礼成婚。
唐代以后,皇太子开始请迎,而亲皇的婚礼都会依随六礼。后来暨「问名」于「纳采」和「请期」于「纳成」;是故虽然概念上还是依六礼而行,实际上只有「纳采」、「纳吉」、「纳征」和「亲迎」四礼。而朱子家礼更将「纳吉」和「纳征」合为一礼,所以只有三礼。
元朝时,婚礼会加多议婚一礼。
明朝洪武元年时,定方以朱子家礼为标准制定婚礼。
清朝时,据通礼记载,汉官自七品以上共有九礼,但都拼入了成妇成婿之礼,而古代的六礼亦只余下「议婚」、「纳采」、「纳币」、「请期」与「请迎」五礼。其他士、庶人结婚都比较简单,而民间的婚礼一般都会依朱子家法进行。